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风险。并且产能过剩的行业范围已经从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扩展到光伏、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产能增加速度快于产能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剧了产业供求矛盾。不断加剧的产能过剩风险严重阻碍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大力倡导通过“走出去”战略来化解产能过剩,2015年“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开始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不断加快。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十九大也继续提出了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的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思路,推动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举措,能否通过对外投资促进其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在现阶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产能合作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做出理论分析,着重讨论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然后选取2009-2018年商务部公布的国际产能合作统计数据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回归模型,最后由回归数据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过剩产能的影响效应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产能利用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目前普遍基于省级或行业层面数据,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对外直接投资对过剩产能的影响效应,我国学者主要有两方面的观点。
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结构升级效应、出口贸易效应和转移过剩产能作用,应当倡导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化解产能过剩。宋勇超(2018)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产能合作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2001-2014年中国28个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市场寻求型为主,中国产能过剩状况有所缓解。周学任,朱广红和李沙沙(2016)基于产能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来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2015)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国际产能合作统计数据,发现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倡议的有效落实,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深化,有效带动了我国装备、技术、标准。
另一部分学者则立足于微观角度,在考虑异质性效应和内生性选择基础上考察了对外投资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陶长琪和杨雨晴(2019)基于2014—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产能利用率对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影响,发现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产能利用率对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还受到企业内部研发强度与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曹献飞和裴平(2019)利用大样本的企业微观数据,结合马氏距离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了企业OFDI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中国企业OFDI显著提升了产能利用率。温湖炜(2017)以及李雪松、赵宸宇和聂菁(2017)则立足于微观角度,在考虑异质性效应和内生性选择基础上考察了对外投资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论指出对外投资总体上有助于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且这种提升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效应。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本学期第九周)——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29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3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1]陶长琪,杨雨晴. 产能利用率对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决策的影响研究: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9(03):122-134.
[2]曹献飞,裴平. 企业OFDI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产能治理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11):96-104.
[3]温湖炜.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缓解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04):107-11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