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得典型特征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出现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和用地扩张。
这一特征的显著表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具名住宅区和工业园的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农业用地,是大面积的工地地表永久封闭,彻底失去其生产和生态功能,并最终对区域资源、环境和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希望通过查阅文献,通过经济学的角度从土地成本研究城市化,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 10 年来中国土地城市化进程的两大核心用地增长类型是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用地增长类型各不相同:小城市的主要用地增长类型是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化用地;大中城市以居住用地增长为主,工业用地增长为辅;特大城市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同为核心用地增长类型。
总体上,规模越大的城市,工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越显著。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正确确定城市化规模 推进城市化就意味着人口和个钟建筑的密集和集聚,这样产生的集聚经济将是城市越来越大,规模的不断扩大将给城市发展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方面压力,而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会产生离散经济的趋势。
因此城市不能无节制地扩展,应以适度规模为目标。
一方面,当城市规模超过适度规模是,效用降低,是现有城市人口分流到其他城市,现有城市人口的效用水平提高,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城市规模过大趋势明显,摆脱这种局面只有建设新城市,但是建设城市需要很多企业的填充,实际上着并不现实,因为数量过多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涌入城市,需要在缴纳费用,各种费用数额之大将会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小规模、小数量运作,导致城市也是呈现小规模状态;另外一方面,城市规模扩大也会底稿土地人口密度,撬动土地增加价格的杠杆,在这个杠杆作用下,企业会做出节约土地的决策,这也有利于高校利用土地没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集约型而非扩散型城市化。
5.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183;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金经元译,2009【2】:董革飞,《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发》 2010【3】:付飞,张健,《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关系分析》,2010【4】:刘纪远, 战金艳, 邓祥征,《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5【5】:田光进, 刘纪远, 庄大方,《基于遥感与 GIS 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时空特征. 第四纪研究》, 2003【6】:王洋,王少剑,秦静,《中国城市土地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评价》2014【7】:杨星,王日丽,布慧敏《城市化发展与土地资源匮乏:矛盾与解析--以广东省为例》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