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后城市重建的经济学分析开题报告

 2022-08-10 15:09:2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频发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四川地震等,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目前对灾后经济恢复和灾后重建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还不成熟,减灾救灾实践急需这方面理论的指导,有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救灾模式缺乏客观评价,如不及时加以澄清,必将会对今后灾后重建及经济快速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论文中我将运用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依据中国历史上的减灾救灾方法和美、日等国的减灾救灾模式,分析总结各国灾后重建的规律,以及需要修复和完善的地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灾后重建,为我国灾后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的灾后重建提供中国经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根据重大灾害产生和发展的特征, 重大灾害可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 对人类社会及其依附的资源造成突发性破坏, 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和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有关对灾后重建及经济恢复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 0 年代,从经济理论层面上研究灾害发生的经济原因,进而探讨灾后若干经济恢复问题。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他的《饥饿与公共行为》一书中通过对中国与印度的减灾效果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 中国在改善正常时期人民的营养健康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但却未能使饥荒在革命后的年代消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当时救灾模式中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美国经济学者伊兰诺伊和奥克亚玛的研究则侧重于灾后重建经济理论方面,如伊兰诺伊2 0 0 9 年在《发展经济学杂志》发表题为《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文,文章指出:拥有较好的机制、贸易开放程度较大的国家,能更好的抵御初始的灾害冲击,文中还分析了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政府预算和重建开支等问题。奥克亚玛有关灾害经济学的诸多理论成果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于2 0 0 3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自然灾害经济问题:一个批判性的回顾》,他在报告中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模型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灾害发生后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动情况以及在灾害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技术进步率和人均资本等变量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如何有效实现灾后的经济增长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7日(本学期第13周)--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月15日(本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蒋积伟. 新中国救灾工作社会化的历史考察[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6)

[2] 李强. 倪嗣冲与民国初年安徽赈灾[J]. 兰台世界. 2010(13)

[3] 田钊平. 减灾防灾、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