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城镇化路径研究—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开题报告

 2022-08-10 15:10: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城镇人口/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质量问题,近几年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有相当多的学术部门对此有详细的研究。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城镇化进程中的#8220;土地城镇化#8221;快于#8220;人口城镇化#8221;问题;(2)农民工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带来的#8220;半城市化#8221;问题;(3)城市开发过程中#8220;大拆大建#8221;,破坏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4)大学生贫困聚居形成的#8220;蚁族#8221;群体;(5)大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启、城市各阶层贫富差距陡增等#8220;城市病#8221;问题;(6)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8220;城中村#8221;、#8220;群租#8221;等问题严重;(7)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滞缓,资源环境褪化。

显然,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内在的逻辑关系。虽然库兹涅兹#8220;倒U#8221;曲线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和社会差异会由初期的扩大逐步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国际社会也不乏这样的案例;但同时更多的案例表明,许多国家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个阶段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从而掉入#8220;中等收入陷阱#8221;。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等是其中突出的问题。可见,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除了依靠国家进一步通过经济发展积累财富外,还有赖于实现社会的转型、政府各部门积极的推动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推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指标,对各地城镇化发展成熟度与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对各地城镇化战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要求,要在保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从过去注重发展速度、规模的粗放方式转变为重视发展效率、效益的集约方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过快,资源利用粗放低效,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较弱,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等。粗放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需要通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来解决种种问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测量对检验城镇化发展整体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特色小镇

2016年7月20日,国家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由于一些体制机制的限制,不利于一些小镇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因此挖掘一些有潜力、有特色的小镇,通过一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吸纳小镇周边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国家发改委发展改革试点处副处长郑明媚看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相关联,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郑明媚指出,目前一些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出现了#8220;城市病#8221;,同时居住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吸纳周边人口,居住成本也相对低,当地发挥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将这些城镇发展起来,在功能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根据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张维智、单忠东、陈燕凤等《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成熟度与质量评价》一书中提出的M-Q模型(城镇化发展成熟度与质量理论模型),对江苏省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盐城市东台市安丰镇、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城镇化发展成熟度与质量进行评价,尽可能指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破解问题的新思路与方向,并提出具有一般性、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搜集尽可能详尽的数据,运用M-Q模型对7个特色小镇的城镇化发展成熟度和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为跟踪特色小镇城镇化发展状况提供参考。希望基于此研究,总结特色小镇发展质量规律,并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希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城市管理者的城镇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成熟度

根据《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成熟度与质量评价》一书所述,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献研究城镇化发展成熟度,与之比较接近的是智慧城市的成熟度评价与研究。张梅燕(2012)从成熟度的角度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体系建立原则,但深入的研究有待开展。王璐(2013)对智慧城市成熟度的界定包括智慧城市的内容及其建设程度,是对城市智慧发展所达阶段的综合考量。除此之外,与成熟度有一些关联的是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研究。孔凡文、许世为(2006)从城镇化率、城镇数量变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工业化发展速度比较三方面简单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变化。

(二)城镇化质量

国内学者主要从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构成要素、特征、本质内涵等方面界定城镇化发展质量。

从城镇化的空间载体看,余晖(2010)将城镇化质量定义为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与城市各要素-经济发展质量、城市功能发展质量、社会协调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城镇化的构成要素看,孙长青和田园(2013)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可以细分为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经济城镇化发展质量,社会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城镇化发展质量。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以及原住市民的再市民化能够低成本、高效有序地推进,城乡人口实现均衡发展为特征;经济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经济集聚高效发展,低碳绿色发展为表征;社会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就业、养老、住房等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及社会和谐为表征;空间城镇化发展质量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表征。

从城镇化的特征看,牛文元(2003)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应该包括动力、公平、协调度三个特征。其中,动力是指城市的发展水平、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公平指的是城市的共同富裕程度以及对于城乡贫富差距的克服程度;协调度是指城市的文明程度、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对于理性需求的相对满足程度。

从城镇化的本质内涵看,周丽萍(2011)从人口城镇化角度,强调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数量的适度性、不同阶层的包容性和人口迁移的稳定性。李明秋(2011)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应包括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市化推进的效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程度。陈明(2012)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应包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推进效率持续改善、城镇化推进机制不断改善。孙长青和田园(2013)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相对应,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数量体现在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而城镇化发展质量反映的是既定城镇化数量下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的优劣程度。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张维智、单忠东、陈燕凤等学者主要结合城镇化的构成要素及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对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进行界定。他们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描述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福利分配的均衡发展程度。

(三)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

郝华勇(2012)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城乡统筹七个方面对中国东部十省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做出了差异化评价;张春梅(2012)从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持续发展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21个指标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并对江苏省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质量测度。陈明,张云峰(2013)通过结合国际通用的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人文发展指数对中国各省、各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张引,杨庆媛等(2015)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维度出发,立足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镇体系格局、区域一体化程度六个内容,系统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率、效益均衡发展关系。

本文采取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的指标体系。建立M-Q模型,将经济水平与福利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城镇化发展成熟度与质量的两个维度。其中,横轴表示福利水平,纵轴代表经济水平。

(四)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国内有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如张永军、方振辉(2014)在对南京市江宁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中,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空间集聚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城乡一体化指标5个大指标,建立原始数理矩阵,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最终选取5个主要成分因子。

还有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评估城镇化发展质量。如:段禄峰通过构建AHP法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制,对西安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以后,得出西安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的结论。

笔者在阅读《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成熟度与质量评价》后,了解到张维智、单忠东、陈燕凤等在书中构建了质量基准区间带,并给出质量偏离的计算方法。该书利用M-Q模型,对中国八大经济区选取典型县城或地级市,对八大经济区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估,并尝试将县城城镇化划分为E状态、W状态,刻画质量偏离程度、E状态城市福利向好速率、W状态的城市经济向好速率、样本城镇的总体偏离程度等评价结果。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27至2022-12-31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20篇,了解城镇化以及W-Q模型。

2022-1-11至2022-2-20学习和掌握W-Q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2022-2-21至2022-4-10搜集整理17个县市的数据,并完论文初稿的撰写,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论文初稿。

2022-4-11至2022-5-6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稿。

2022-5-7至2022-5-10提交论文定稿版。

2022-5-10至2022-6-10 准备毕业答辩

5. 参考文献

[1]张维智,单忠东,陈燕凤等.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成熟度与质量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5

[2]陈明,张云峰.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名城,2013,(02):16-43.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J]. 农村工作通讯,2014,(06):32-48.

[4]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J]. 建筑设计管理,2016,(09):29-30.

[5]张引,杨庆媛,李闯,杨孟禹.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15,(07):79-86.

[6]孙长青,田园. 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7]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 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2,(07):50-55.

[8]周丽萍. 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

[9]李明秋,郎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10]余晖. 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反思[J]. 开放导报,2010,(01):96-100.

[11]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市为例[J]. 唯实,2012,(06):52-55.

[12]孙丹. 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N]中国经济网 .2017-1-20

[13]王璐.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4]张梅燕. 智慧城市成熟度评估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原则[J]. 经济导刊,2012,(03):56-57.

[15]孔凡文.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16]牛文元.《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政策局和科技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82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技创新#8221;战略论坛,2003年。

[17]段禄峰. 基于AHP法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4-21.

[18]张永军,方辉振. 南京市江宁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思考--基于江宁区与8郊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比较[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03):97-10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