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教育与工作经验:影响农民工劳动力收入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2022-08-14 09:48: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空间走向也与劳动力迁移关系密切。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地转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林毅夫,2003)。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下称《方案》)指出,鼓励有能力进城稳定工作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地区人民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才是彻底地城镇化率的提高。《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比2013年缩小2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较大缺口,反映出大量的离乡农民工呈“半城市化”状态,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居住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的一种“非农、非城”的尴尬境遇,农民工很难在空间和情感上真正融入城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影响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因素种类繁多且关系复杂,本文对此前诸多关于落户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主要将其分为个体、经济、制度、社会心理、法律、家庭这六个层面进行概括。而后简要介绍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农民工收入与落户意愿的关系,并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理论上论述“农民工收入与落户意愿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推测的可行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数农民工倾向于生活在城市,并表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但总体来说,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有效意愿却偏低(李俊霞,2016)。当前相关研究表明,即使具备自由落户的条件,很多农民工也不愿意落户在城镇——这与国家对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激励性政策相逆。2014年国际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数据显示,愿意落户城市的第一代农名工仅占42%,新生代农民工仅占比48%,均少于半数;而2016年的数据显示,符合落户条件下愿意将户口迁入城市的农民工仅占30.4%。随着时间的更迭,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不增反降。另外,据一项针对江苏省农民工落户状况的调查表明,省内2万名优秀农民工仅有1%已完成城市落户。

此前诸多学者在对农民工落户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较少聚焦于农民工收入对其落户意愿的影响作用。收入往往在研究中以辅助变量的角色存在,如陈轶等人在《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中提及收入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越强烈;金晓彤在对农民工社会认同与炫耀性消费解析中所说的许多农民工倾向于采用炫耀性消费的方式去满足构建社会认同的需要也正印证了上述观点。

那么收入对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仅止于此吗?在牛坤在等人对工时与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研究中,其复杂性初现端倪。基于对397份数据样本的logistic回归结果,他们得出结论:月收入的高低对农民工留居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收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留居务工城市。 当然由于此项研究还涉及工时问题,收入所带来的影响并不能单独衡量,在牛坤在等人的研究中还进一步提出工作时间越长农民工的返乡意愿越强烈,在正常工作时间下,收入的高低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且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

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J].城市规划通讯,2016(20):3.

[3]李俊霞. 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调查研究——以四川为例[J]. 经济问题,2016(07):65-6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