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30 14:20: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阶段,影子银行的规模在我国快速扩大,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繁荣让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给我国的经济埋下了很多隐患。影子银行的信息不透明性和信用创造等功能,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了缓冲,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此次针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为的是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货币政策的实施机理,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用,从而缓解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①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影子银行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产生动因进行理论阐释,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传导渠道、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和最终目标四个方面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进行阐述。

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方法和使用计量模型进行理论模型解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初是由国外金融机构提出的。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开始蔓延,PIMCO公司执行董事MuCulley第一次使用影子银行的概念,支出影子银行是游离在监管之外,不受到货币当局监管但其从事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机构。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准银行”(near-banking)概念,IMF认为,“准银行”的业务范围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类似,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业务特点体现在杠杆率较高和风险性较强等方面,从这个定义来看,其“准银行”概念与影子银行高度重合。2010年,影子银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认为影子银行的功能是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但由于自身的不属于传统银行,所以无法从货币当局获得流动性支持。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类:杨小平(2012)认为影子银行对利率、信贷等传导机制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并提出一些政策方向的建议。汤克明(2013)认为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会干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得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供应量失效。王贝芬(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外部时滞性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效果。袭翔、周强龙(2014)认为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实施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董运佳(2015)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有一定干扰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毛泽盛和许艳梅(2015)运用CC-LM模型,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朱恩涛、张小雅、翁玉颖(2016)运用VAR模型,认为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认真研究所选课题,写出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的毕业论文。研究计划安排如下:

①2022年11月,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题目。

②2022年11月,与导师进行讨论,撰写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李向前,孙彤.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6(01):49-55.

[2]范方志.影子货币及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11):39-46 56.

[3]王铭利.影子银行、信贷传导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一个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J].中国软件科学学,2015(04):173-18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