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替代港币的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30 14:20: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3年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迅猛发展及两地货币政策体系的讨论。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包括:(1)香港人民币存款的迅猛发展是否会对港币产生强烈的替代效应,从而导致香港货币体系从“美元—港币体系”转化为“人民币—港币—美元”体系,使香港货币供应体系发生重要变化?(2)人民币存款的快速上升是短期投机的产物还是长期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增长是否在未来存在强烈的波动和反复?(3)大量海外人民币的存在是否给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带来变数,从而带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调整?因此,研究在短期和长期内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效应是否显著;是基于交易需求还是基于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预期的投机需求对其具有显著影响;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条件下,虽然人民币对港币替代程度尚不足以改变香港地区货币体系,但是随着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速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人民币是否已经开始影响香港地区货币体系,以及港币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盯住人民币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努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效应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寻找其影响因素及各自的显著性,然后立足国情,对我国现有货币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在日益复杂的经济背景下,更好地回答“香港地区人民币替代港币现象是基于交易需求还是基于投机需求产生的?”“二者对人民币替代港币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香港地区人民币替代港币现象是否会持续发展?”“是否会改变当前香港地区货币体系,使其由‘港币-美元’变为‘人民币-港币-美元’体系,或者变为人民币区域?”等实际问题。鉴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不断增强、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难以进行精确区分、狭义货币替代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精确度较低等原因,文章将借助2008年1月-2019 年1 月的月度数据,采用ARMA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EViews分析等方法,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从交易需求、投机需求和外部冲击三方面来研究广义的人民币替代港币程度的动态影响因素。通过对三种冲击的研究,有助于识别和理解当前人民币对港币替代的长期推动因素和短期推动因素以及回答香港地区是否应该采用人民币替代港元。

具体包括:人民币对港币替代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各自的显著性;在短期和长期这两个期限内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效应是否显著;是基于交易需求还是基于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预期的投机需求对其具有显著影响;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条件下,虽然人民币对港币替代程度尚不足以改变香港地区货币体系,但是随着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速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人民币是否已经开始影响香港地区货币体系,以及港币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盯住人民币等一系列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货币替代以及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效应,学术界进行了大量专题研究。Bordo amp;Choudhri(1982)、Handa(1988)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交易需求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本外币需求的一个决定因素。Uribe(1997)在其研究中基于货币现金模型的框架,发现投机需求中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暂时增加可导致货币需求速度的永久增加。然而,Kari Heimonen(2006)的研究运用两变量SVAR 模型,通过对原始数据拟合残差的分解得出英国货币替代的动态变化主要源自于投机需求的短期冲击,交易需求的长期冲击对其的影响不显著。Samreth(2011)基于货币效应函数建立模型对柬埔寨货币替代进行研究得出投机需求中的汇率预期与货币替代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因为网络外部性效应,所以货币替代现象存在时滞。

国内关于此问题研究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替代现象和人民币反替代现象上。前者是指国内居民出于汇率和收益率的考虑,用国外货币代替人民币而成为资产组合的一部分;人民币反替代是指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在本币坚挺且存在升值的趋势下,普遍看好本币的币值或在本币货币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外国货币资产收益率时,改变原来对外币的偏好,从而抛售外币资产,持有本币资产,使外币过分集中于中央银行的行为和现象。由于人民币的反替代研究仅仅局限于其他货币流入中央银行,而没有考虑到人民币流出国外(其他地区)的情况,因此,一些学者逐渐将研究对象专注于人民币和港币,认为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对内地经济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指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能够为内地带来铸币税,同时降低两岸的交易成本,缓解货币错配,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利影响主要是指人民币在香港流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对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形成一定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内地对于货币供给量与信贷规模的控制能力,从而削弱内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对港币替代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人民币反替代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缺少规范模型的研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替代趋势不断增强的推动因素。事实上,在基础领域中有两种方法来研究货币替代:一是资产组合平衡模型(PBM);二是流动性功能模型(LSM)。本项目目的就在于,通过借鉴和修正这些经典模型和相应的计量方法,建立适合分析人民币替代效应的模型,以识别出人民币对港币替代这一现象快速发展的长期作用力和短期作用力,并进一步研究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对人民币汇率、以及内地通胀率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加强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梳理和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货币替代等问题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实证结论,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积极寻求实际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支持,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使相关研究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佐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李心丹.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3):30-40.

[2] 苑德军,陈铁军.关于货币替代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5-26.

[3] 易行键.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40-4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