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把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方向,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缩小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自然也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综合各位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特征的描述,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服务多元化、用户多样化、管理数据化、成本低廉化的主要特点。从总的方面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平等的金融服务,减少不平等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惠及普通大众。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
一、导论
简述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和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以各类数字技术为支撑对传统金融业务升级,或者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形式,进而形成的新型普惠金融发展业态。(星焱,2021)[1]。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及金融服务门槛,被广泛认为是降低收入不平等、提升金融包容性和社会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各个国家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直到2016年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 (GPFI) 报告《全球标准制定机构与普惠金融——演变中的格局》 (GPFI白皮书) 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定义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 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 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黄余送,2016)[2],自此数字金融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有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最大程度地放大金融的普惠性,在覆盖广度、技术创新度、贷款规模等方面对金融减贫产生了转型式的影响,有望成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驱动力。(李涛,彭东蔓,2022)[3];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弥补金融市场不完善问题,能够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支持,降低它们的流动性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金融排斥。(李涛等,2016)[4]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通过国内外现阶段研究理论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并且分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借助stata等数据分析工具,选取合适解释变量来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于农民收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情况和上文已分析的数据,得到准确的结论和合适的建议。
5. 参考文献
[1]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02):102-111.DOI:10.16158/j.cnki.51-1312/f.2021.02.011.
[2]黄余送.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探索[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37-4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