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 2007 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年度讨论会议上,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董事 Mc Culley 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影子银行”是指独立于正规的监管框架以外、从事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类似的金融活动的非银行机构[1]。虽然影子银行这一说法是近十年才提出的,但这种组织形式早已存在。影子银行最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金融创新出生、成长起来,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影子银行的体系持续扩大,直至变成影响整个金融体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影子银行有其优劣之处。优点在于其在资产证券化基础之上进行产品和业务的改革,提高了市场的流通性,给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但同时,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期限配错、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等特点,给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更具有传递性,加深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而引起系统风险。
较之国外,国内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着很大不同。影子银行在我国起步晚,受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运作机理和机构形式都存在不同,这使得影子银行体系还处在初步阶段。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报告显示,2013 年后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目前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资产已超过 4.39 万亿美元(近 27 万亿元),这相当于传统银行业资产的 20%。国内的影子银行起步虽晚,发展却极其迅速,与此同时其潜在风险不断显露出来,对影子银行提出可行有效的监管举措已刻不容缓。
在2007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系统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大量经济学者则认为影子银行是引起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影子银行也逐渐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关注热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影子银行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学术界对影子银行也有着不同的评价。一方面,影子银行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业务模式为那些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难以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加之其在业务上具有交叉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影子银行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具体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阐述如下:第一章——绪论: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3.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4.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情况,并概括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章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1.影子银行的定义、概述、分类;2.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存在的风险;3.评估商业银行效率所使用的指标和方法首先包括影子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的概述,总结了国内外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和分类的界定,初步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美国堪萨斯举行的美联储年度研讨会,由时任PMICO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y所提出,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之外,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机构和业务。综合来看,当前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广义界定较为统一,全面覆盖了我国影子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只是在具体机构和业务的划分上有所区别。在具体形态上,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由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表外业务,如银行理财产品等:第二部分是功能和银行类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民间借贷。然后对商业银行效率基本理论进行探讨,概述前人对银行效率的评估方法,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打基础。第三章——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1.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原因;2.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统计口径测算算法;3.较窄范畴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式这一部分是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界定,然后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非银行金融活动和民间金融活动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介绍影子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回顾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国外对影子银行的划分标准,突出我国影子银行的固有特征和发展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并测度了本文所界定的影子银行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近似替代我国影子银行的大体规模。从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借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非正规金融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对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口径较宽,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也希望能够为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提供参考。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1.度量商业银行效率指标;2.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综合指数测定。这一章中以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为统计数据为样本,建立统计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深入分析我国银行效率指标。第五章——影子银行影响银行效率的分析:1.定性分析;2.实证分析这一章中以近十年我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银行效率及相关控制变量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建立非线性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极其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1.主要结论;2.政策建议该部分在前文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成果及我国的具体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规范和引导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影子银行的体系分类及特点风险;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及规模测算;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分析;4. 对于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较晚,并且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都在于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国内学者在具体内容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他们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主要是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具体范围等方面,探讨其潜在风险并提出监管建议。
易宪容(2009)提出影子银行是以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等形式行使传统商业银行功能,但其交易方式、运作模式、监管制度是与传统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机制。作者分析了国外影子银行崩溃根由所在,认为影子银行通过期限错配以实现信用的无限度扩张,这导致其风险也无限度放大[2]。作者从美国次贷危机着手,研究了影子银行的运作和风险,旨在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他指出,影子银行是一种信贷融资体系,但有别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盈入资金,借此不断扩张信贷业务证券化衍生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设计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使影子银行风险聚积,使得金融市场的脆弱程度不断升高。边艳庚等(2012)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中不占用资本金或信贷规模、不反映于表内或者具有信用创造等业务均可看作是影子银行业务,并且通过实证说明了影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3]。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本学期第十三周)——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4.2022年5月5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2022年5月31日前——完成答辩环节工作,成绩发布,二次答辩; 6.2022年6月15日前——完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 7.2022年6月10日——6月30日:院系完成论文工作总结、遴选参评省优论文、督导组毕业论文校内抽检工作。
5. 参考文献
[1]胡风云.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2016.
[2]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03):70-76.
[3]边艳庚,朱小飞.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及风险特征 浅析[J].金融纵横,2013(08):19-2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