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商业银行网络金融服务客户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金融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在给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1995年,随着全世界首家电子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成立,时代的舞台便有了网络银行的身影。
由于互联网遍布全球,网络银行利用信息传递方便等优势为客户创造快捷、方便的银行的服务。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网络金融的业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风险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存在着的内外部控制制度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现状。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模型,来探究网络金融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机制,根据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应对各种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早,在风险识别体系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相对较为丰富,这为我国相关理论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如下: Hakan C(2013)构建了一个包含 4 个二级指标,23 个三级指标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体系,其中 4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法律风险指标、技术风险指标、业务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MaherA(2016)在其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细化,将 23 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压缩为 18 个,这也成为很多学者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对象。网络贷款(P2P)的风险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Steelman(2006)认为网络借贷的匿名交易特征使得借贷双方无法了解对方真实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导致较大的信用风险。S.Freedman 和 Jin.G.Z(2007)对于欧美 P2P 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 Prosper 等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中揭露的借款的#8220;软信息#8221;有利于补偿#8220;硬信息#8221;的缺乏。S.Freedman 和 Jin.G.Z 发现在P2P 网络平台上,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有关经验的缺乏,导致了出借人做出很多错误判断。Klafft (2008)进行的有关金融创新的研究表明网络借贷作为全新金融模式,资金出借人和需求人都应具备匿名贷款的运作经验,监管机构相应介入,以此来降低网络借贷风险。
(2)国内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研究所选课题,写出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的毕业论文。研究计划安排如下: ①2022年11月,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题目。
②2022年12月,与导师进行讨论,撰写开题报告。
③2022年4月中旬前,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 Hakan C.What determines Turkish customers#8217;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2013, 26(5):353-370.
[2] Maher A.,Hossain M.A.,Fadi T.,etc.Intelligent quality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E-banking security usingfuzzy logic[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Generations,2016,420-425.
[3] Steelman and Gleisner F.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Frankfurt,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