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从21世纪初,中国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性问题不断凸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至关重要。然而,农村金融仍是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达到了两亿,可见大力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即建立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应是下一步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所在,是实现农民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实施金融扶贫的重要途径。2018年两会胜利闭幕,明确了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就是为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要实现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消费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2017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7.3%,为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升级提供了现实支持。但另一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而难以满足。以普惠金融为特征的消费金融,就成为有效平衡乡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之间差距的途径之一。
理论意义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屡经改革,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对金融的需要。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要为目前金融体系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东部农村地区是我国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东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范本。本文通过探讨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理论,在对东部农村地区金融普惠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做出分析评价,找出影响东部农村地区金融普惠程度的因素,为东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力求为东部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为探求东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和新的视角,同时拓宽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维度。实践意义上,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普惠金融的首批践行者步伐逐渐深入。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特别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面对商业资本在农村“高成本、高风险”的状况,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均衡的情况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们也将致力研究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推广遇到阻碍的原因,本文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度,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关“三农”问题的调研,对乡村实际情况、乡村居民的金融行为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有助于将普惠金融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汇总梳理,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其次,通过查找数据资料,对东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从不同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从中分析当前东部农村地区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东部农村地区金融普惠程度进行测度,了解东部各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东部农村地区金融普惠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东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对东部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设计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过去五年里,普惠金融一直是金融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过去十二年内,总计有9908篇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论文,而近5年(2014——2019)的论文数量就达到了9127篇,占到了全部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二,可见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对于普惠金融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一些弱势群体的迫切性。
在那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中,互联网普惠金融、农村普惠金融是出现最多的两个话题。前者反映的是新技术创新下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而后者则是目前普惠金融研究的“主战场”,也是目前中国需要最普惠金融的地方。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如李建伟(2017)考虑了空间效应,以普惠金融发展为出发点,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省域层面考察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朱一鸣、王伟(2017)首次将研究视角从省域转向县域层次,着重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增收的影响揭示了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对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对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并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机会的缺乏,内生决定了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倪亚芬(2017)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张晓琳、董继刚(2017)实证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及城镇化率四个因素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显著,且是正向影响的;交通便利度、农业科技化水平也属于正向影响因素,但不显著;而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结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年12月1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2.2022年3月18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3.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4.2022年5月25日前完成答辩环节工作 |
5. 参考文献
[1]梁剑南.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常斌斌. 发达地区县域普惠金融体系的测度与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3]李涛,徐翔,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6(04):1-1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