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研究:以人人贷为例开题报告

 2022-07-31 14:54: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便捷的资金融通、支付以及投资理财方式,以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理财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迅速崛起。但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以及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违约事件不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最为重要的金融风险。

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现状,并对其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随后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从而得出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并且借鉴国外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提出改善建议,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以此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安全快速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现状以及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各个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影响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学者参考商业银行评估个人信用风险的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拍拍贷平台上的借款人信用风险进行分析,从回归结果及分析发现,拍拍贷借款者的信用风险与年龄和流标次数成负相关,与性别、信用等级呈正相关(刘鹏翔,2017)。与传统的金融市场比较,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这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借款人拥有的信息更多,可能隐瞒不利于自己获得低利率贷款的信息,在 P2P 网络贷款中,投资者只能通过平台中的“软信息”和“硬信息”来判断借款者的信用情况(Larrimore,2013),这将导致出借人选择出借对象的效率低,收益低。由此可知借款人信息描述和借款人特征都对借款成功率有相关影响。

张娜(2011)调查结果发现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主要来自投资者对网络借贷平台的信任度、投资者对网站安全性的认知状况、投资者对借款人的信任度等几方面影响。网贷平台的运营风险不仅来源于贷方, 同时也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关, 程华和杨威 (2016) 构建了一个企业通过“纯平台模式”的网贷平台进行融资的模型,自变量是不同风险偏好程度的投资者, 模型结果认为在融资刚开始进行时,更多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行投资, 只有当平台运营者经营的条件达到更高的水平时, 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才有可能进入, 所以网贷平台的参与方需要做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估, 对投资者整体的风险偏好信息有充分的了解。Liu和Xia (2017) 也通过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建立借贷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 以研究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人的投资行为, 认为信息搜集成本能够显著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而且贷款人具有评估借款人的资金需求的能力。

有学者对目前我国互联网平台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未健全成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于借入方的资质审核不到位;平台本身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公司管理层违规违法操纵资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不完善,准入门槛低,使得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充满漏洞;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足,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违法违规操作;资金监管环节缺失,使得行业内资金挪用现象屡屡出现等(杨晨,2019)。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缺位且建设过程复杂的情况下, 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 能够发挥自律管理的重要作用 (谢平, 2014) 。还有学者则认为需要强化功能型监管, 采用不同的监管模式 (郑联盛,2014) 。陈秀梅(2014)在综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从国际管理借鉴经验,提出了依靠完善制度设计、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来构建管理体系,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分析了创新与监管中的群体博弈局势的变化, 提出在现有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路径的选择与监管的策略的选择 (俞林, 2015) 。林巧巧等人(2016)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控制和征信体系的建设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10日搜集和阅读文献,确定论文研究框架

2022年12月11日--2022年12月30日确定研究样本,搜集数据和实证分析

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12日撰写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Karen Furst, William W. Lang, and Dan Daniel E.Nolleiel ,In-ternet Banking: Developments andProspects [M ] . Progra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Policy,2002.

[2] Berger S. and Gleisner F. Emergence of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Ele-cetronic Markets: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 [D].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Frankfurt,2008.

[3] Liu, W., amp;Xia, L.-Q. An EvolutionaryBehavior Forecasting Model for Online Lenders and Borrowers in Peer-to-PeerLendi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7, 34 (01). doi:10.1142/s021759591740008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