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3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号召提升金融支农的力度。由此产生了三类新型农村呢金融机构,201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农体制机制。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共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外流,农民借贷款繁琐。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的特点则是遍布城乡,为促进农村地区的资金融通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展了农村业务,为农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其他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小,资金流动性差,管理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大众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信心不足。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包括(1)分布及规模(2)主要机构(3)主要特征
2.研究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的经济金融理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民间资本是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力量,村镇银行也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且经营风险较高,其显著特点为股东持股比例较为集中,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国内探索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等;目前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注册资金少、门槛低、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受国家扶持力度影响大、政策性风险高等问题,还有学者研究表明截至2016年,山东的村镇银行数量最多,共计110家。据研究表明,村镇银行在2011年左右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其后增速明显放缓,这主要与监管层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发生分歧有关。还有学者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需要合理的政策引导与明智的管理决策才能实现新型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
(二) 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阐述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意义。
2.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行趋势,探讨其存在的社会效应、问题和发展风险。
3.构建回归模型,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变动的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5. 参考文献
[1]孟伶俐.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8(04):21.
[2]喻石.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5(05):14-16.
[3]董剑飞.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对策[J].当代经济,2015(29):24-2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