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277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国内外背景:2007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导火线,戳破了资本市场的泡沫,银行业信贷规模大幅收缩,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银行被卷入到金融困境的漩涡中。美国金融危机极具传染性,危机迅速传染到世界各国。而后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传染到实体经济,引发经济危机。
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2008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再度修订了《巴塞尔协议II》的内容。2010年首尔G20峰会上,与会国家领导人通过了《巴塞尔协议III》和有关资本流动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原则。
但新时期金融的自由化对宏观审慎视角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金融自由化理论盛行的背景之下以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为载体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金融创新创造了平行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较其他体系而言更脆弱、更易传递风险,在此背景下,银行系统性风险更容易滋生。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会因影子银行所具备的脆弱性和传染性而提高。由此风险的传染途径又多了一条——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交易,由金融创新等诱发的风险被影子银行转移并且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径。理论上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的思想,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与传导机制;实践上回顾了国内外在宏观审慎管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上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创新。本文以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为起点展开研究。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体受到冲击,再加上互相之间的传染,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隐匿性、危害性等特点,可以通过银行间业务渠道、信息传染渠道、影子银行渠道进行传导,再加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金融主体行为的同质性,更加加剧了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相对于微观审慎管理更为全面,突破了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微观审慎管理与宏观审慎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存在。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明确论文任务,搜集资料:2月21日~3月5日;
搜集资料确定论文大纲:3月6日~3月13日;
撰写论文初稿:3月14日~4月22日;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李宗怡,冀勇鹏.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2003(7): 31-39.
[2]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一一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
[3]邓晶,张加发,李红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13(2):34-3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