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机构投资者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个人投资者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股票市场的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目前,在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据了比以前更大的市场份额,资金优势更加明显,他们的投资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更大,个人投资者对他们投资行为的也更为关注。
而我国个人投资者普遍缺乏股票市场专业知识,风险意识薄弱,投机心理强,常常出现追涨杀跌的跟风行为,这种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我的论文在两个重要方面与其他论文不同。 首先,我们测试个人持续购买(或出售)对后续而非同期的横截面回报的影响。 其次,我们分析的样本比以前的研究中使用的样本长得多,范围更广。
我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在长期和短期视角下,小买卖双方发起的贸易预测的不平衡随后是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差异。
我初步拟定的问题1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信息,还是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多信息。问题2个人与机构投资者采用的投资策略分别是正反馈形式还是负反馈形式。当然,除了这两类投资策略以外,机构投资者可能采取另外的策略,如购买并持有指数策略、价值分析策略等。问题3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否依赖历史价格因素。问题4个人投资者是否模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投机交易是金融市场的标志之一。 最近对行为融资的研究表明,某些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散户投资者,被吸引到具有高偏度和高波动性等投机特征的股票(例如,Kumar(2009),Dorn和Huberman(2010))[i]。在一个关于极端回报的例子当中,投机者可能愿意承担大量短期风险即使这些他们只会收获较低的平均回报。 这种行为与传统的风险和收益模型的定义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这与一些投资者想要赌博或倾向于偏见(例如,Shefrin和Statman(2000)[ii],Barberis和Huang(2008)),在交易中寻求刺激或者娱乐感(例如,Grinblatt和Keloharju(2009))[iii]是一致的。
有许多学者在Brwo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改进。Jeffery (2001)[iv]改进了Brown, Harlow和Stacks (1996 )的实证研究,她使用日收益数据检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在看到以往业绩后如何显著地改变了投资组合的风险。相比之下,日收益数据对基金波动性的收益更有效,因此对基金经理人行为的推断也有所不同,尤其是使用月度数据和日收益数据后,期中表现不佳的经理人在后期的行为也不同。由月度收益数据得出的波动率会因为日收益数据的自回归产生估计偏差,这是造成月数据和日数据结果差异的原因。Acker和Duck (2006)[v]以排名在中间、想要超越基准的基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持续两期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结果指出,排名靠后的基金经理人会采取极端的组合策略,全部投资股票或者全部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这种情况在靠近排名日期时更加明显,而其实证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Karoui和Meier (2015)[vi]使用改进的方法对Brown提出的现象进行了检验。他们利用以持有量为基础的测度,定义了新的变量一一波动率差异,并将基金的下半年收益标准差分解,以区分改变风险的两种原因:持有的投资组合风险改变和经理人的交易行为。实证结果显示,投资组合波动率的改变能够解释股票基金收益波动的变化,即锦标赛假说并不受支持。
目前对于羊群效应的研究还没有权威的系统分类,但大多数研究包含了羊群效应的成因研究、羊群效应的影响研究以及羊群效应的测度和实证检验研究。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此外,国外文献中对羊群效应的研究均使用“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 herding)”作为研究对象,而并未使用中文对应的“羊群效应(herd effect) ',有的中文文献直接将这二者等同起来。因此本文认为“羊群效应”与“羊群行为”在内涵上差别并不显著。羊群效应以市场的角度描述了基金市场中出现大量同质化投资决策的现象;羊群行为则站在行为主体基金经理人的角度,主要指经理人忽略自己信息而跟随他人投资决策的行为。羊群效应是羊群行为出现后的结果。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根据交易量区分机构和个人。
在这里笔者初步将超大单、大单和中单的交易量之和认为是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小单交易量则认为是个人投资者交易量。
2、如何衡量羊群效应。
5. 参考文献
【1】 Dorn D, Huberman G. Preferredrisk habitat of individual investo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97(1): 155-173.
【2】 Shefrin H, Statman M. Behavioralportfolio theo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0,35(2): 127-151.
【3】 Grinblatt M, Keloharju M.Sensation seeking,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Finance, 2009, 64(2): 549-57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