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制分析开题报告

 2022-08-01 22:58:5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僵尸企业最早是1989年由经济学家Kane提出的,一般是指长期亏损且扭转无望、依赖政府支持或银行贷款得以生存的企业。近年来,僵尸企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僵尸企业的存在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却不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其他本可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企业不能获得资源支持,挤压了正常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僵尸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制及相关问题,从而制定解决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僵尸企业是否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以及政府支持和僵尸企业自身特征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僵尸企业的研究大都是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效应以及对策。

聂辉华,江艇等(2016)认为政企的不当关系、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银行的信贷歧视、外部需求冲击是僵尸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郭莹(2016)通过主营获得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符合僵尸企业标准现状,并从政府过度保护与市场竞争力不足视角分析了僵尸企业形成原因并给出了出清路径。卢树立,何振(2019)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和地区层面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扭曲会显著促进僵尸企业形成。Hoshi和Kashyap(2011),Ueda(2012)研究发现,银行为掩盖坏账损失的不良动机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马本江,张燕,周忠民(2019)基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视觉并在考虑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探讨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发现企业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显著正相关。与投资不足相比,企业过度投资更容易造成僵尸企业问题。同时,市场竞争作为外部治理机制能显著削弱企业非效率投资对僵尸企业的影响。针对以上发现提出了科学合理规划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政策建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一般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谭语嫣,谭之博,黄益平(2017)通过对中国199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僵尸企业显著地挤出了非僵尸企业的投资,且这一效应对私有企业更加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并且在国家干预程度更高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企业挤出效应更强。刘奎甫,茅宁(2016)认为对僵尸企业影响效应的认识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僵尸企业的微观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司投资决策、管理者行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等领域,其宏观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就业、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写出有具实际参考意义的毕业论文。进度安排如下:

2022年11月13日—2022年11与18日,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题目。

2022年11月19日—2022年11月29日,与导师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江艇,张雨潇,等.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9):63-68 88.

[2]郭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僵尸企业的成因与出清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23-26.

[3]卢树立,何振.金融市场扭曲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09):87-9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