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灾害事件中,社交网络展现出其独特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灾情信息发布、获取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然而,海量的社交网络数据也存在着信息冗余、真假难辨等问题,给灾害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带来了挑战。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基于社交网络的灾害信息挖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基于社交网络的灾害信息挖掘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针对灾害信息挖掘中存在的挑战,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网络灾害信息传播特征研究:分析灾害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构建灾害信息传播模型,为灾害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2.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类技术研究:研究高效的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类算法,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提高灾害信息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实现对灾害信息的自动分类。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数据驱动为导向,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应用于灾害信息挖掘过程。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微博、Twitter等社交平台采集灾害事件相关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文本分词、词性标注等预处理操作,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灾害信息传播特征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灾害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关键节点和影响力,构建灾害信息传播模型,揭示灾害信息传播规律。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结合社交网络结构特征和文本语义信息,构建更加精准的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类模型,提高灾害信息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2.引入深度学习模型,构建面向灾害信息的细粒度情感分析模型,分析灾民的情感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群体的情感差异,为灾后心理干预和社会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灾害信息可视化系统,将灾害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灾害信息的时空动态展示,为灾害应急指挥和救援决策提供更直观的支持。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李华,周勇,李超.基于微博的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18,37(03):325-336.
[2] 王宇,王静,王晓龙.社交媒体中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型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94-103.
[3] 刘志明,刘华,郭岩.基于深度学习的社交网络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类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2,39(08):2324-233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