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以及海平面上升,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过量使用化石燃料而导致的碳排放超标是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成为节约减排,应对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碳足迹是由生态足迹[1]衍生而来的概念,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或温室气体)总量[2-3],已被广泛用作衡量人类碳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一个新测度指标。碳足迹研究也成为当今国内外生态学界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内容涉及碳足迹概念内涵、计算方法、不同尺度和领域的实例分析,以及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关系[4-6]。总体而言,现有碳足迹的研究在产业部门方面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交通等能源消费密集行业[7-8],而将农业或农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过程碳足迹核算尚不多见。而具体区域尺度上的研究更是缺乏。
因此,定量分析其农田碳足迹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碳排放清单提供基础,对制定农业减排增汇政策及管理措施也具有指导意义[9]。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是重要的大气碳源和碳汇。开展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对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依据19952013年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对苏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变化。再结合经济指数,以获得低碳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计算方法:投入产出模型
农田作物碳吸收计算
农田利用的碳排放主要来源是: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碳排放;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碳排放;农膜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碳排放;农业机械使用消耗化石燃料(柴油、电力等)所产生的碳排放;农业灌溉过程中电能利用所形成的碳排放;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变化而引起的碳直接排放。本文仅考虑前5种主要的间接碳排放途径,碳排放估算公式为: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从区域层面上,以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州市为例,从碳源、碳汇2个方面对其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进行研究,以期有效地评价农业生产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为农业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苏州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豆类和蔬菜,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农作物经济产量,寻求经济的农作物生产布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年8-12,相关文献阅读,资料收集
2014年2-3月,拟定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查阅资料
2014年4月,完成资料的整理、统计和计算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