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和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田丛枝菌根侵染率和多样性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17 09:35: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五次评估报告结合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的全球平均值显示,从1880至2012年温度升高了0.85℃,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将升高0.3C-0.7C[1]。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气候变暖增温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土壤的增温幅度大于大气[2],因而与小麦尤其是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关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采用夜间开放式大田增温系统,探究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旨在明确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机制,以及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以期初探土壤-AM真菌-植株系统的作用反馈机制,为未来气候模式下我国小麦生产预测和育种以及适量施氮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1)不同增温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在小麦孕穗、抽穗、灌浆和成熟期,于田间S形五点(行上15cm)分地上和地下取植株样,测定根生物量积累、根活力、根形态和根冠比,明确小麦根形态动态对不同增温的响应特征。

2)不同增温冬下小麦土壤AM真菌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在小麦拔节孕穗、抽穗、灌浆和成熟期于田间S形五点分土层取土样和根样,测定土壤AM真菌根系菌丝含量和AM真菌根系侵染率,然后提取AM真菌,观测土壤AM真菌总数和鉴定AM真菌的种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大田试验试验方案:设置夜间增温(T,增温时间为18:00-06:00)和不增温对照(CK),共2个处理,共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对照区架设无加热设施的空支架以抵消可能的遮荫效应。

加热源为电导管,在冬小麦生育期间不断调整增温装置,始终保持作物冠层与增温装置间距离为1.5 m,热辐射面积达2.5m2.5m。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以实验数据为基础,从综合角度探究AM真菌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可能的反馈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2017年7月-2017年11月: 测定增温下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增温下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变化。

2017年11月-2017年2月: 运用高通量技术,研究AM真菌多样性变化特征,从而阐释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2018年1月-2018年2月:根据试验数据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