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1997年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造成棉田中的棉蚜、盲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数量上升,且由于盲蝽在棉田中天敌较少,使其数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其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为优势种[1]。
绿盲蝽一年发生3~5代,并有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全年持续为害棉花及其它寄主。绿盲蝽以若虫、成虫吸食棉株汁液,形成“破头疯”“破叶疯”,严重时,幼蕾受害后干枯脱落,形成“扫帚头”,造成棉花的大量减产[2]。
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手段。为防治绿盲蝽为害加大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与使用频率。长期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使得田间绿盲蝽种群对多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下降,产生抗药性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目前绿盲蝽已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及环戊二烯类的多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3-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探索,建立并优化绿盲蝽乙酰胆碱酯酶A216S突变的LAMP检测方法,同时利用该方法检测我国不同地区绿盲蝽田间种群中的突变个体频率,从而揭示A216S突变个体频率与绿盲蝽对毒死蜱抗性水平间的关系,为昆虫抗药性研究提供简便快速的分子检测工具。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LAMP技术还尚未在绿盲蝽的基因突变检测中应用。当前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是PCR法、DNA测序等,尽管有很好的检测效果,但耗时长,成本稍高,不适合在基层普及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恒温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它具有简便、快速、经济、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使得检测更加便捷,非专业人员也能进行操作。该方法的建立可为田间绿盲蝽突变监测提供简便途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8年9月~2018年11月:
完成引物设计及特异性试验,建立LAMP反应体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