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论文开题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浅论梦枕貘《阴阳师》中的妖怪文化开题报告

 2022-04-01 21:29: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阴阳师》系列小说,是当代日本作家梦枕貘以日本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妖怪小说,取材自《今昔物语集》,以安倍晴明(阴阳师)、源博雅(武士)这两个主角为中心,展开一段段神奇的故事。梦枕貘以神秘古典又不失闲适的文笔构筑了当时独特的文化景象,更把安倍晴明塑造得有血有肉。梦枕貘虽写鬼神灵异之事,却用一种超脱的心态思索咒术、阴阳术与人生的哲学问题,并深入到人性面,寓意深远。正是因为此作品演化出的妖怪文化以及阴阳师旋风在影视、漫画、游戏、歌舞伎、落语等艺术形式上全面铺开,不仅席卷日本更是影响了中国。而妖怪文化是日本自古就有的一种文化传统,最早源自于中国的《山海经》后来经过日本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一种文化并且对日本文化的诸多方面影响深远。国内外关于此类的研究我整理大致分为日本妖怪文化、日本阴阳道的研究现状、中日妖怪文化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个别妖怪形象的独立研究等四个方面。

一、日本妖怪文化类

国内关于日本妖怪文化最早的研究是辽宁师范大学李婷的《浅析日本妖怪文化》(2009),

作者从妖怪渊源以及日本妖怪概观两方面入手浅论日本的妖怪文化。首先妖怪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日本的多山,沿海,多地震等许多自然灾害在古时被人们认为是妖怪在作祟,后来也有一些妖怪的形象来自中国,比如天狗。作者将日本的妖怪文化的发展总结概括为产生于古代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之下; 丰富于外来文化的传人; 在各种绘图书画以及物语中得到形象的丰富和统一; 在现代又作为传统被延续和作为休闲文化得到继续发展。

关于妖怪概观,作者将妖怪类型分为乡村妖怪和都市妖怪,乡村妖怪主要是传统型的妖怪,以山、水、物为本源演变而成,如雪女、豆子婆婆和伞妖等。都市妖怪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出现的,如整容失败的口裂女、鬼司机等,体现着现代都市的犯罪特点。据此作者的观点是:妖怪的存在反映了日本人谨慎的性格和忧患的心理特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自然现象得到了解释,所以导致自然类的妖怪很少再创新,远远不够影视小说的发展需要。于是现如今的妖怪形象与日本的社会现状息息相关,未来妖怪形象及妖怪文化也会随着日本的时代特点而不断发展变化。对此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2013)和安小康《日本妖怪文化中的日本国民性》(2016)持相似观点,三人皆认为日本的妖怪文化虽有不同来源和持续发展,但其始终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2011)对日本传统妖怪传说进入儿童文学中呈现出的三种状态进行了梳理以及详细解读。与其类似的有卜小恬《浅谈日本的妖怪文化与儿童文学》(2015)

吴金桓《从小泉八云到水木茂——日本传统妖怪形象的现代变异》(2011)分析了日本现代怪谈文学鼻祖小泉八云和“妖怪博士”水木茂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和意义以及妖怪形象产生变化的原因。

陈辉《浅谈日本妖怪文化之“变”与“不变”》(2012),他考察了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妖怪文化也在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妖怪文化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即日本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付双《漫谈日本妖怪文化》(2013)侧重于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影响,随后他在《关于日本妖怪形成原因的研究》(2014)中又从外部原因和本质原因两方面论述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率先从“异人”、“他界”的角度分析了它们与妖怪之间流动的可变的关系,并从这些方面对日本人的妖怪观进行了探讨,指出“妖怪研究即人心的研究、即人类社会的研究”

吴宜简《从传说的妖怪到绘画的妖怪——浅谈日本妖怪文化艺术语言的转换与发展》(2014)将妖怪学与美术学联系起来,描述了日本画史以及日本妖怪绘卷中的“魅”与“哀”论证了日本妖怪文化的艺术价值,角度较为新颖。

昌佳《日本动画中的妖怪形象研究》(2015)将妖怪学与传媒学相结合,分析了日本典型的以妖怪题材为主的动画,并且结合日本传统妖怪文化和当下人们的审美变迁,总结出了动画中妖怪形象独特的造型特征、人物性格、特殊技能、场景设定的规律,以及日本动画中的妖怪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梳理了妖怪形象在日本动画中的传承与发展脉络,挖掘出日本动画中妖怪形象背后所代表的民族本土文化内涵,以及在商业、审美、情感、人文等领域的巨大传播价值与意义。

颜亚雯、李笑园《浅析日本妖怪文化的精神内涵》(2016)探讨了日本人的蕴含在妖怪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向死而生”和“崇拜自然”。

宋阳、曲虹锦《日本志怪文学中的妖怪形象述评》(2016)探讨了日本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形象及其表现出的善恶美丑二重性、女性吐出以及怨怼形象众多三大特征。作者认为日本妖怪具有的人情性往往是日本妖怪悲剧命运的根源,妖怪从而也成为人的镜像。作者关于不同时期的妖怪形象折射出的始终是日本人唯美细腻与凶狠好斗并存的矛盾民族心理的观点与陈辉《浅谈日本妖怪文化之“变”与“不变”》(2012)类似。

王昕晔《日本妖怪的文化解读——以动漫世界为例》(2017)以日本妖怪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了日本妖怪文化萌生的本土地缘,从日本妖怪文化的“形象标记”、“身体归属”、“情感表达”三方面展开。探寻日本民众现实日常生活世界与虚拟仿真的日本妖怪动漫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日本妖怪形象和民间文化联系密切。

安阳《论室生犀星作品集《童子》中的妖怪形象》(2017)探讨了室生犀星对妖怪形象的认知。

陈秀华《日本广告中的妖怪形象探析》(2018)指出了日本广告行业受日本妖怪文化的影响颇深。

许蔚《浅论日本妖怪文化中典型女性妖怪形象——以手游《阴阳师》中的动漫角色人物为例》(2019)以我国网易公司2016年推出手机游戏《阴阳师》为例,剖析了其中出现的女性妖怪形象特点。

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国内研究可以看出早期是以整体论述日本妖怪文化为主,侧重于分析其成因和特点。后期也就是近几年,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倾向于特定作品以及跨学科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妖怪形象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妖怪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二、日本阴阳道

国内最早关于阴阳道的研究是周郢《泰山信仰在日本》(1999),作者率先探讨了泰山的信仰流传到日本后与日本阴阳道的密切关系。

王晓平《泰山府君与日本古代的都状》(2008)举例梦枕貘《阴阳师》中泰山府祭篇关于泰山府祭和阴阳道都状的关系,梳理了泰山府君祭、天曹地府祭以及愿文都状。

王静、王铁钧《日本阴阳道的流变》(2008)梳理了日本阴阳道的发展变化,中国阴阳思想流传到日本后发展为阴阳道,并在繁荣发展了极长一段时间后由于武士统治而失去光芒,流于世俗。

戴宇杰《论日本平安时代的阴阳道和阴阳师》(2010),作者梳理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阴阳道与阴阳师、阴阳寮等的职能及内涵。

张丽山《浅析日本的牛头天王信仰——以《簠簋内传》为中心》(2010),作者以《簠簋内传》为例,对日本牛头天王信仰源流探究,考察了阴阳道与神道、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日本民俗信仰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阴阳道中的土公信仰源于中国大陆的土公信仰,传至日本后与日本的神道及民间祭祀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发展模式。

向阳《浅析小说《阴阳师》中阴阳道文化的宗教精神》(2011),作者以小说《阴阳师》为例,指出小说中有关阴阳道的内容即万物有灵观念、因果报应观念、顺应宇宙法则观念以及力量源自于信仰、执念、咒等。

王静《日本古代阴阳思想成因探究》(2011)认为阴阳思想在日本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迎合了日本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而阴阳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古代历法的发展。

胡梦梅《试论中日阴阳文化的异同》(2013)探究了中日阴阳文化的共性以及阴阳思想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政治地位的差异、应用范围的差异以及文化符号体现的差异。

增尾伸一郎、李杰玲《泰山府君祭与“冥道十二神”的形成》(2013)从日本泰山府君祭祈愿对象“冥道十二神”入手,探讨平安贵族阶层的冥界信仰。

张婷《日本阴阳道与安倍晴明》(2013)认为安倍晴明对日本阴阳道德发展及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探讨了《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等著作中安倍晴明的式神、法术。

张丽山《日本京都大将军八神社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阴阳道在中日文化关联中的一个侧面》(2014)指出大将军八神社是中国大将军在日本文化风土中“在地化”的结果,并且其发展轨迹与阴阳道密切相关。

朱丽丽、徐凤《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与日本古代政治——以阴阳学说的流变与东川为中心》(2014)中论证了中国五行学说流传到日本后对日本宗教及政治的发展影响。二人的另一篇研究论文《中国五行学说与日本阴阳寮之浅谈》(2015)以阴阳寮为中心再次探讨了中国五行学说对日本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朱丽丽、徐凤《日本阴阳道思想与平安贵族的日常生活》(2015)梳理了平安时期贵族对阴阳道思想的重视以及阴阳道思想渗入到塔恩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傅晓《古代日本阴阳道流变考——以弥生时代后期之平安时代为中心》(2017)也是以梳理日本阴阳道产生发展影响等观点为主。

王静、韦立新《日本阴阳道研究现状与反思》梳理了近代关于日本阴阳道的研究成果,并认为阴阳道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并未形成系统的规模性研究,阴阳道主旨性研究缺乏,其多散见与相关论著之中,既有研究中的广度与深度均存在不足。

庞超《从《今昔物语集》看平安时代佛教与日本本土宗教的融合》(2018)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论述了阴阳道与佛教的相互影响。认为“神佛习和”作为日本佛教的一个特点,对其故事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阴阳道作为平安时代鼎盛的宗教,对佛教的影响也在《今昔物语集》中有所反应。

高慧颖《日本阴阳道研究》(2018)认为日本阴阳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佐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持久生命力的表现。

时秋《日本阴阳道鸡丝对道教斋醮的融摄——以天曹地府祭文为中心》(2019),以天曹地府祭文为中心,通过考察《诸祭文故实抄》《祭文部类》中的祭文以及《广成集》中的为首的斋醮青词,指出无论从结构还是文体上,天曹地府祭文都对青词进行了高度的吸收借鉴。

郭娜《阴阳道在古代日本的受容研究》(2019)梳理了阴阳道在中国的起源及在日本的流变。

国内现在对于日本阴阳道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民俗方面、阴阳道史研究以及中日对比,总体来说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并未形成规模。较之日本对于阴阳道的研究来说,我国的阴阳道研究基本是围绕阴阳道进行基本的阐述,而缺乏独特性的研究。近几年才有了张丽山《日本京都大将军八神社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阴阳道在中日文化关联中的一个侧面》、时秋《日本阴阳道鸡丝对道教斋醮的融摄——以天曹地府祭文为中心》等具有创新性角度的研究。

三、妖怪形象独立研究

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2007),作者对日本传说中的河童来源、外貌特征、个性及故事类型做了粗略的分类归纳整理。

傅霞《日本精灵——河童》(2008)梳理了日本传说中的妖怪——河童的来源、传说以及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

陆薇薇《日本河童的中国元素》(2010)从河童的由来方面以及河童的好恶方面举例论证河童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蔡燕妮《中国“河伯”与日本“河童”的比较研究》(2011)指出河伯和河童具有同根型并且认为河伯与河童的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在于中日两国背后的民族精神世界不同。

阴慧丽《日本河童的变迁》(2011)通过搜集民话、文学作品、绘画、漫画等众多资料,按照时代划分整理出河童形象从古至今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杨充《日本合同研究的学术史考察》(2015)对于河童的学术研究史展开了一个十分全面的调查研究。作者分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研究者关于日本河童的研究发现不仅学术史的考察在全面性和整体性略显不足,而且不同时代的学者秉承不同的研究理念、运用不同的演技与理论,透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而关于河童的研究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面貌,一研究内容丰富、流派众多。

松岛熏子、朱学东《现代日本的妖怪文化——以河童形象为中心》(2016)认为现代妖怪形象多用于被借助振兴地方活动,如远野市为了迁就全国的普遍认知而将红脸的河童改成绿脸的普遍河童形象;河童传说本应是“河童与人摔跤,人摔跤输了后会被夺走性命”,而福冈县在宣传摔跤比赛时,仅仅保留了河童摔跤的形象。总之在地方振兴活动中,加诸河童形象的元素有“近在身旁、易于亲近的可爱河童”“令地方没好的河童”等正面意象,表现了人们在地方振兴活动中所寄托的愿望。

李江龙《日本近世河童形象变化原因初探》(2018)从龟型河童的角度入手指出了河童形象在江户时期由猿猴演变为龟型的原因是由于“文化解释装置”,当猿猴河童在江湖并不能产生正面的积极因素的时候就产生了更换的必要性,恰好当时龟在江户盛行,江户人出于对龟的好感以及龟崇拜,就成为了龟型河童产生的原因。

姚阿玲《日本妖怪“酒吞童子”形象探究》(2018)梳理了“酒吞童子”的名字由来及特征并分析了“酒吞童子”的矛盾性格:一方面凶残多疑,另一方面又容易轻信他人。矛盾的性格,可恶与可怜的共存的复杂形象也是使它在日本妖怪文化中大放光彩的原因所在。

国内在个别妖怪形象方面的研究类别单一,成果较少,而日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入。

四、中日妖怪文化比较研究

王鑫《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2015)打破了只研究本国妖怪文化的局限,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妖怪”加以比照、分析。运用史学、日本思想史学、史料学的研究方法,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学以及宗教学的部分研究方法,从“妖怪”与“妖怪学”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对中日的“妖怪”概念、“天狗”以及中日两国的“妖怪学”亚扭曲史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妖怪的演绎过程是一个从统治阶层像普通民众阶层逐渐渗透的过程,是一个从政治色彩浓郁的词汇演变为普通百姓熟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的过程。而日本接受了中国的天命思想,将“妖怪”的起因与君主的德行联系在一起,又对其进行了改造。

王昕宇《东渡的《山海经》与日本的夜行百鬼关系考》(2018)通过对《山

海经》在日本各历史阶段流通情况考察指出日本的百鬼夜行画卷与《山海经》中的形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雅《浅析中日妖怪文化的异同》(2018)梳理了日本妖怪文化与中国有差异性的原因。

潘宁、郑爽《关于《山海经》(2019)与日本“妖怪文化”的对照研究》中指出中国没有从那么多志怪小说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妖怪文化,而日本却将妖怪文化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的原因是鬼神之说与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所提倡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等教条背道而驰,为大家所不耻。新中国建立后,更是对封建的部分传统文化切断,失去了传承。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梦枕貘《阴阳师》的阴阳师来了解当时平安京时代的日本风貌以及通过关于阴阳师和妖怪文化的形象研究探究其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首先,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使我更加了解日本文化中的阴阳师文化和妖怪文化进而使我对中日妖怪文化同源却截然不同的走势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其次,深化日本妖怪文化现实意义的研究对我国的当代艺术形式怎样运用好我国丰富的妖怪文化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绪论:

我国早期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是以整体论述日本妖怪文化为主,侧重于分析其成因及特点。近些年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倾向于特定作品以及跨学科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国内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从整体论述开始向特定作品与特定方向转变,但是研究成果总体来说还是不够丰富。日本作家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小说是从2005年连载至今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现有14卷。该系列小说在当代妖怪小说中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阴阳师》系列小说在日本以及我国引发了当代妖怪小说以及阴阳道的风潮。可是国内对这个系列小说的研究确实寥寥无几,梦枕貘《阴阳师》系列小说中蕴涵了丰富的阴阳道的思想以及依附在各种妖怪形象身上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以梦枕貘《阴阳师》系列小说为背景,浅论其中的妖怪文化,探讨书中的蕴涵的阴阳道与人性观。

二、妖怪形象探究

(一)被男子抛弃的女鬼形象

(二)报复形象

(三)付丧神类形象

(四)执念形象

三、妖怪形象中蕴含的现实意义

四、日本妖怪文化的社会作用

五、结论

预期目标:

通过阅读日本当代作家梦枕貘《阴阳师》系列小说,加强对日本妖怪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分析《阴阳师》中的妖怪形象来探究日本妖怪文化流传至今的现实意义。以当代小说《阴阳师》为落脚点来看日本社会对人与妖怪文化共同相处的方式,并以之启示我国应该如何处理当代社会与传统妖怪文化的关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因为此课题是研究梦枕貘的小说《阴阳师》中的妖怪文化,所以本文主要以梦枕貘《阴阳师》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此同时我还检索了中国知网中与阴阳师、日本妖怪文化有关的36篇文章并从中筛选出6篇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章进行参考研究。最后我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文章与著作完成论文。

研究步骤:1、搜集资料。2、分析研究资料。3、整理资料。4、撰写论文

4. 参考文献

[1]梦枕貘. 阴阳师[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5

[2]梦枕貘. 阴阳师.飞天卷[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3]王昕宇.东渡的《山海经》与日本的夜行百鬼关系考[j].艺苑,2018,(0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 11.15—2022.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1.5— 2022.3.2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3.3——2022.3.15 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