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众艺术现象的“自拍”背后的审美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2021-12-31 19:54:53
全文总字数:543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选题来源及背景
“自拍”,即自己拍自己。 “自拍”一词源于1984年,英文名称为“selfie”,当时指的是照相机单独使用时,自行设定拍摄时间来拍摄自己的功能。自拍作为一种人们欲“欣赏自我,表现自我”的需要和行为,其行为心理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传说那喀索斯是一个美少年,一天他在水中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从此便爱上自己,整天茶饭不思,对着水面欣赏自己的美丽容颜,最终憔悴而死,死后化为一朵水仙花。中国古代的鉴亦有盛水以为镜子作自我欣赏之用。人们不仅有欣赏自我的需要,往往还有表现自我的需要。在一般意义的自画像前我认为应该还有一个自我艺术像,埃及的法老像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作品,都为占统治地位的权贵人群特有的自我表现。而后艺术家们为自己所绘的作品亦即“自画像”,是作为画家们较早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表现式,法国自画像艺术家c.n.m于1450前后创作的自画像成为西方现存最早的自画像。在这之后,许多画家也致力于这一题材的表现,并兴起和发展了为他人画像的肖像画,代表艺术家有梵高伦勃朗等,他们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以其高超绘画技巧娴熟表现于画面。但无论自我艺术像还是自画像 肖像画,它们都是以间接的方式获得自我形象。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清晰度达到了真实再现的效果;1888年,柯达相机应用新型感光材料,推动相机的小型化和便携化发展之路,极大促进了大众摄影实践,拍照逐渐成为一种仪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码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拍与智能手机和网络开始密不可分。2004年,第一个以自拍照片分享为主题的网站flicker诞生。2010年,随着苹果公司iphone4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以智能手机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手机自拍获得迅猛发展。2013年,“selfie”当选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国外研究表明,从2012年到2015年,通过社交媒体所发布的自拍信息增加了900多倍。“自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大众社会现象,其发展和流行的背后不仅有技术诱因和社会心理因素,同样也有着深层的审美动因和审美心理,通过对其审美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自拍”艺术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从艺术美学视角对当下的大众自拍现象进行研究。自拍自娱的非功利性态度,生成过程中的构思及塑造和对自拍融入的情感、社区交流都使其具有艺术性,成为近年来一种普遍而流行的大众艺术现象。而其流行也有着深层的审美动因,即在自拍的“创作”过程中,虽较为短暂和浅薄,但仍使人们能以一种较简易的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如自我确证、自我欣赏等。但囿于大众在性别、年龄、收入等条件的不同导致其社会角色、需求层次、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又造就了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表现的差异。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论文工作的进度(起迄日期):
1、2019年12.20——1.12,开题准备;
2、2020年1.12——2020.3.10,搜集材料;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书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姜黎黎.中国当代艺术概论[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