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但同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自“十五”之后,中小企业因其“小、快、灵”的优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中国新时代经济的成长环境下,其规模小、融资难的缺点却显得尤为明显。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要求商业银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因为中小企业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仍无法向其发放过多的贷款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不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无法向中小企业贷资过多,究其原因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制度还不够成熟。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数据(以招商银行无锡分行为例)、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与发展,最后对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前景提出建议。
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引言(1)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2)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资产管理理论之后,西方国家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就在一直不停地发展。英国经济学家麦克米伦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文章首次提出“麦克米伦缺口”理论,由于银行和中小企业双方立场的不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市场失灵现象。1977 年,罗斯在论文中将这一理论引入了金融风险的研究中。随后,梅耶斯和迈基鲁夫在论文中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金融风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信息不对称在金融风险防范中,主要指资金供给者(商业银行等)与资金需求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量差异。从资金方面来讲,商业银行掌握资金处于优势地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资金运用信息方面,双方面对的形势恰恰相反。中小企业作为资金的直接使用者,对于资金借入、偿还、使用等多方面的信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对于资金的运作情况只能通过间接了解,处于信息劣势。
2000年,王一林认为,想要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是设计完全优异并且合理的法律制度,因为只有国家制定了这样的制度方能够从根源上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2003年,韩慧依据王一林有关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证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家政府的当务之急。而针对商业银行,其自身须具备清晰的产权制度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严谨的管理手段可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30日-2022年12月10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2月11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
5.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王一林.从流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集体理性看银行风险[J].南方金融.2000,(10)
(3)张悦.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