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06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互联网在言论表达、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以及娱乐消遣等方面便捷服务的同时,谣言、情绪型舆论的滋生和泛滥使网络成为一个喧嚣无序的“菜市场式”的空间。
网络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网民的三观,如今网络暴力情况越发严重,恶意造谣、粗鄙谩骂、盲目跟风等情况在各大论坛网站随处可见,而网络暴力广泛而深刻的负面效应常常容易引爆舆论,由于网络暴力而引起的现实生活的惨案不计其数。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一、网络暴力的现状二、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三、网络暴力的根源四、网络暴力的影响五、分析2018年网络暴力实例六、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网络暴力七、结论关键问题在于:网络的草根性和低门槛性使得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扩大,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愈演愈烈,那么网络暴力的根源在哪里?针对网络暴力事件,社会工作专业是否存在介入的空间?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网络暴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领域,其次是法学、政治学领域,以及部分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路芳(2010)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失范行为,是一种作为行为施方的网络主体以其隐蔽性、强制性、极端性和侵犯性的网络行为给行为受方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行为失范。
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是社会学者和新闻传播学者。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30号前完成开题工作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2022年5月5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2022年5月31日前完成答辩环节工作,成绩发布,二次答辩
5. 参考文献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2]吴艳芳.大众传播视域下的网络暴力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娱乐新闻事件为例[J].老区建设,2016年第2期[3]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4]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5]邹妙玲.网络暴力舆论的现状、特征和成因[J].今传媒,2008(1)[6]马云卿.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5[7]潘云梦,卜建华,张宗伟.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8]张卓,王瀚东.中国网络监管到网络治理的转变——从“网络暴力”谈起[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9]戴画雨,吴莹莹,王新芳,高颖.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微博为例[J].消费导刊,2017(13)[10]高尚宇.网络暴力犯罪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7(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