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理论意义层面,首先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对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其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最后,可以为后来人研究网络欺凌现象提供依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什么是网络欺凌
二、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原因及危害
1、 不分地域的网络传播影响范围更广、侵害 时间更长。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每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网络欺凌现象,通过基本的调查统计,发现网络欺凌主要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之中。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欺凌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受害者,但总体上,大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对这种网络现象展开了研究,因为网络欺凌已经在一些国家造成了恶性事件,甚至有许多事件的受害对象是大学生。国外学者在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研究后,呼吁政府进行专项立法给予控制。 在日本地区,日本政府就网络欺凌现象的频繁出现而制定了应对网络欺凌的法律法规;在欧美地区已经 出现了专门研究网络欺凌的研究机构,主要作用是对网络欺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为立法机构提供 一定的立法素材。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广泛的关注。 在当代网络全球化的进程下,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专家们正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应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次研究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大学生网络欺凌影响因素、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应对方式这三个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通过从网络平台、新闻报道、期刊文献等进行汇总与收集。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应对方式则根据Endlder的分类标准,从任务趋向、情感趋向、逃避趋向这三个维度开展,通过发放问卷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任务趋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欺凌时如何集中应对当前问题,包括攻击应对、法律应对和认知上的应对,其中攻击应对是指借助文字、图片、视频、录音等回应。
情感趋向是指大学生在受到网络欺凌时产生的情绪变化,如烦恼、委屈、难受。逃避趋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欺凌时采取一种逃避行为,如拉黑、删除号码、屏蔽信息等。
5. 参考文献
〔1〕江文,吴思仪,叶丽怡,周寿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网 络欺凌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 报,2015,22(06):82-87.
〔2〕袁龙云,陈露露,潘柳燕.南宁大学生网络欺凌现 状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 国 学 校 卫 生, 2017,38(06):945-947.
〔3〕保红霞.高等学校“网络欺凌”对策之“组合拳” 构建[J].高教学刊,2018(07):130-131 13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