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学生面对社会拒绝的反应研究——基于南京市某高校的调查数据开题报告

 2022-08-03 11:09:4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对生活的组织和团体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并从中得到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获得群体的认可对个体而言十分重要。而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比较繁重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情难免会有所起伏,在社会交往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社会拒绝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是社会拒绝的产生源。同样,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社会拒绝。社会拒绝是指个体在寻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被他人拒绝、贬低或排斥、导致其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的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遭遇社会拒绝后会导致许多后果,如增加孤独,社交焦虑,和降低个体的自尊。削弱推理认知能力及导致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除了最原始的文化之外的所有文化中,金钱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可以代替社会性帮助人类操纵社会系统,获得所需要的东西。而社会排斥所产生的大脑反应类似于对身体疼痛的反应,即社会排斥产生的镇痛效果类似于伴随身体伤害产生的身体疼痛的暂时麻木。金钱作为一种万能的社会资源,能够激发人们的信心、力量和效能感。同时过去的研究证实强烈的自我效能信念可以提高承受身体疼痛的能力,并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成功。在金钱可以代替社会性的前提下,遭遇社会拒绝后,会刺激个体增加对于金钱的欲望。

而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科,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遭遇社会拒绝对该专业学生而言,更能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所学技巧,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变为动力自我调节自助发展。并且通过将专业价值观内化为其个人的价值观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会相比于其他专业(金融)学生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对金钱的欲望更低。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 社会拒绝会刺激个体对于金钱的欲望

  2.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面对社会拒绝后,能够通过所学技巧和方法帮助自己排解困境,融入团体,不会增加对于金钱的欲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至少从20世界7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拒绝的情绪变化和生理反应的研究。到了80年代对抑郁症患者遭遇社会拒绝后采用自我表露此策略的影响,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同伴支持和同伴拒绝的社交网络和攻击行为的研究。90年代对社会拒绝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始了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和在遭遇社会拒绝后的行为研究,以及采取干预手段来防治社会拒绝。进入21世纪,研究者们对社会拒绝的进一步研究,社会拒绝对认知加工的影响,社会拒绝会降低智力思维能力,削弱认知推理能力,歪曲对时间感知的判断;社会拒绝会导致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挫败行为模式,更关注现在的利益而不是未来的发展,不采取亲社会行为模式,如向他人提供帮助和参与别人的合作;及自我调节策略的研究,社会拒绝削弱自我调节,若给予金钱诱惑或增加自我意识,能增强自我调节。“目前关于社会拒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的跨种族和跨文化的研究上。鉴于对社会拒绝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对社会拒绝所带来不良后果之前能否做出更好的预测,尝试对拒绝敏感性量表的研发。

2012年,Lee和Shrum的研究证实被忽视和被拒绝,两种有细微差别的社会排斥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后果,回忆被忽视社会排斥经历会刺激消费,而回忆被拒绝社会经历的被试组更倾向于向慈善组织捐款。在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and physical pain中,研究者通过论述金钱的社会性,能够帮助个体操纵社会系统获取个体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六个精彩绝伦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了社会拒绝可以增加对于金钱的欲望,金钱概念的暗示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抵御来自身体上的疼痛和来自心理层面的社会痛苦感。但是少于研究将社会工作学生在面对社会拒绝后与其他专业相比对于金钱的欲望相联系起来。

本文讨论在个体遭遇社会拒绝后,会刺激个体对于金钱的欲望,并对比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金融、法律)对于金钱的欲望的不同,验证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价值观的灌输、助人自助理念的传播,会使个体更有爱心、更加关注自我开导,通过所学技巧和理论帮助自我融入社会。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导论

二、文献回顾

2.1 社会拒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Xinyue Zhou, Kathleen D. Vohs,and Roy F.Bamueister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physical pi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Baumeister,R.F.,amp; Leary,M.R.(1995).The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7,497-529.

[3]Willaims,K.D.(2007).Ostracis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8(1),425-4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