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715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选题目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特征和根本属性,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在事物的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是认清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曰起就十分重视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思考,经历了一个极其曲折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既有理论上的正确建树, 又有值得深思和借鉴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当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它在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所确定的任务以及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 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当党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它所确定的任务以及路线、方针、政策就脱离实际、走偏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选择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演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有利于我们理清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
2.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框架下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因素及其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相对于阶级社会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非对抗性” 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回归到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会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之间展开。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正确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明确工作任 务、制定路线方针的基础。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性定位。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既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传承,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对于社会矛盾的创新与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历史表现的正确论述,以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心工作等战略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大致分为民主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新 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的三种基本理论形态,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一任务是由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大众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正是在正确认识社会 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和策略,从而指导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这一矛盾,并制订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而指导我们胜 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虽 然党的八大比较正确的认识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认识并未得到坚持,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致使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 重挫折。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重回正确轨道,主要任务也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从此我国的发展走上了正确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具体阶段: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24日之前完成开题报告;
3.24-4.1日完成外文参考文献的翻译工作;
4.2-4.20日完成所有参考文献的阅读;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佟德志,刘琳.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分析——基于1990-2012年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的分析[J/OL].理论与改革,2019(02):39-50[2019-03-24].https://doi.org/10.13553/j.cnki.llygg.2019.02.004.
[2]孙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理论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4-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