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凝神聚力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该课题借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围绕我校“止于至善”校训,秉承“以成贤之名,传东大之蕴”的思想,选择我校校园文化创作题材,选取南门以北,电子电工实验楼等校园核心公共区域范围从事校园文化空间设计。课题基于充分调研分析,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方案策略,不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进一步增进校园文化归属感和校园文化认知,达到“德育、美育”的教学目的。
本课题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国内外校园景观设计的了解、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的分析,总结了校园景观设计的共性问题,尝试着去改变景观设计的陈旧和乏味现象,打造实用、创新、优美、有内涵的校园环境。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场地分析,在对所选场地建筑条件和空间格局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包括场地地形、空间关系、功能动线、资源配套等在内的深入分析形成对设计外部及上位条件的认知与把握。
2.校园文化的体现,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题调研,掌握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需求等一手资料。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俞孔坚教授在《景观的含义》中提到景观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包含视觉景象的含义,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它也包含地理区域的含义,但更重要的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是人在茫茫大地的之上和嘈嘈社会之中的栖居之所;景观作为系统,具有整体有机性和复杂性,从后花园到城市、区域国土、甚至全球,都犹如生命的机体,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复杂的联系;景观是符号,但它远不只是广场上的雕塑和纪念物之类,它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系统的书。因而,景观既是未来生活世界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印记,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
俞孔坚教授还在《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一文中说到中国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由于环境的边缘闭合及走廊等结构特征对原始人的生存,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自然选择使中国人对这此环境结构有着本能的偏好。对应于欧洲文化,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环境观之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强化了中国人对天然庇护环境的追求和依赖心态,也促进了中国人环境生态意识的早熟。在现代西方环境设计理论充实现代中国环境设计领域时,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所要设计的是中国人的理想环境。
但是王秀华教授在《现代景观环境基本属性思考》中提出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冰冷的几何线条,砖石林立的大厦,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大量应用,使周围的环境给人留下冷漠、孤独的感觉。人类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不理想。人们呼吁新的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轻松、自然的生态环境早日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其基本属性,体现现代景观环境根本目的。
4. 研究方案
方案设计为校史公共空间展陈设计。选择延展至入口大台阶、平台或实验楼内庭院等室外公共区域,场地面积达到不少于一千平米的规模。以电子电工实验楼一楼门厅和二楼展厅为核心空间,以校史为主要设计思路,通过公共景观设计,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原来的面貌焕然一新。
1.在设计中拟添加水循环元素。水循环象征着学校的义务与学习中累积的过程,如同学习一般。水流经过高山到达平原而汇流入海,而水的形态也随着不同景观而变化无穷。
2.添加时尚的元素,巧用亚克力等材料,在原来的庭院内搭建起与同学互动的桥梁,同时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 让新与旧、时尚与复古在这里碰撞交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归属感,形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多维度的文化叠加,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保留学校在各个同学之间的美好印象。
5. 工作计划
1.2022.11.20-2022.12.10,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完成审题并开始前期分析和收集资料。
2.2022.12.11-2022.12.31,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并对场地进行踏勘测量。
3.2023.1.1-2023.2.3,展开专题调研、收集资料,仔细研究分析查找的资料与案例,并完成开题报告(包括翻译3000字以上的相关外文文献),审核通过后上传至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