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中有众多描绘声音意象的词汇,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审美取向以及承载着的社会文化。
诗经不单具有文学性一个方面,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风神,就不能只局限于文字上的表面理解,应以文字为契机,从歌谣雅乐庙堂文化等大范围多个角度进行整体的品味、把握,结合对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特点的联想,作全方位的审美观照,才能领会包含在诗歌那种庄严、高贵、古穆、雍容的艺术内涵。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次课题的关键为理解诗经中的文化内涵,思考文化创意IP形象的设计与表现以及如何对诗歌声音的可视化进行平面设计表达。
首先需要基于对东西方视觉诗视觉表现形式的分析,对诗经中各类意象进行充分探索,将诗经中风雅颂三者提炼出IP形象,同时结合其各自不同声乐特点并以诗句为设计主题。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有着悠久深刻的文化意义,因此IP形象要在赋予其个性特征的同时,还需要弘扬出诗歌庄严高贵的艺术内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语言与民族学、文化史、政治史、制度、文学、地理都有密切联系,这些是语言的外部要素;至于内部语言学则不容许随意安排,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
[1]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 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分支,多少能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有了共鸣。
4. 研究方案
本课题主要围绕平面构成设计与诗经文化创意的联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存结合。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
论证将从诗经文化内涵,文化创意和设计方法等各个方面研究。
5. 工作计划
第1周:毕业设计论文前期调研、可视化诗句等资料收集整理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论文题目。
第2周:根据论文题目进行调研,按照要求做好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第3周第4周: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