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使用、自我客体化与大学生外貌焦虑的关系开题报告

 2022-11-27 13:57:3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手持移动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传播信息模式发生了新的改变,根据 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作为一种立体的信息承载方式迅速崛起。短视频运用自己的话语权所建构和传递的美学理念也掀起了一场新的审美狂潮,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与媒体导向发生趋同。接触媒体中的理想形象可能会降低人们的身体满意度,并产生身体羞耻、焦虑、低幸福感、抑郁心境

等消极心理结果。其中,负性情绪之一——焦虑,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学业任务发生变化,发展理念更加丰富,而且因为时间宽裕,使用手机频率上升,可能导致刷短视频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因此,在短视频兴起的背景下,从短视频使用强度的视角入手揭示大学生焦虑的影响机制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内化他人评价,更多基于可观察的身体属性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经常性地监控自己的身体及外貌。国外研究表明,无论是采用文字、图片还是视频的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媒体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均有显著影响。媒体信息之所以对女性自我客体化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媒体传递了大量高客体化信息,这其中就包含短视频。此外,有关媒体视频对个体影响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理论指出,长期反复接触某类视频信息会导致个体行为和心理较为持久的变化,而短时间内接触也会导致个体行为和心理即刻或短暂的改变。而关于短视频软件对时间知觉影响的研究显示,个体倾向于低估自己刷视频的时间,这意味着个体实际上使用短视频的时间更长,即短视频对个体的影响效应可能更大。因此,短视频使用与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相关。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外貌焦虑在焦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短视频正是其外貌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对短视频中客体化意象进行甄别,对大众审美取向下的形象进行反思,鼓励其关注自身内在能力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开展关于社会中美的标准的讨论。另一方面倡导媒体减少对网红偶像形象客体化的塑造,将媒体中人物形象多元化,以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至少10篇中外文献,了解短视频使用、自我客体化、焦虑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2)构思研究思路,提出论文框架。

(3)通过问卷调查法,采用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自我客体化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短视频使用强度、自我客体化、焦虑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预期目标:

(1)了解国内外关于短视频使用、自我客体化、焦虑的核心定义与理论研究成果。

(2)探索大学生短视频使用强度、自我客体化、焦虑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3)探讨短视频使用强度、自我客体化对大学生焦虑的预测作用并探究自我客体化在短视频使用强度和大学生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4)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减缓大学生焦虑的对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问卷调查

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丁倩, 周宗奎, 张永欣. (2016).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 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6),683-690.

(2)李俊一, 尹清, 沈先昕. (2015). 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089-1093.

(3)刘庆奇, 牛更枫, 范翠英, 周宗奎. (2017).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报, 49(1) , 60-7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2022年3月19日之前,按照指导教师要求,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2)2022年4月23日之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选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采集并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英文的翻译,并及时填写论文指导记录表;(3)2022年5月21日之前,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论文,并最终确定二稿;(4)2022年5月28日之前,进入学校指定的系统,检测论文的复制比,上传定稿论文;如果复制比高于30%的,及时进行修改;(5)2022年6月8日左右,参加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