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求助事件中教师的回应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2022-11-27 13:57: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由此可见,《纲要》强调教师要具备及时、恰当的对幼儿求助行为做出回应的能力,抓住教育契机。同时,幼儿教师对求助行为回应策略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学会观察、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回应,使回应行为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眼下的问题,更具有教育意义,回应策略的研究价值就此体现。因此,了解幼儿的求助行为,研究教师应对幼儿求助行为的回应策略,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更是教师提升教育效果和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增强教师的随机教育意识,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发展。除此以外,教师回应幼儿,参加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不仅有助于促进活动的继续推进、经验的持续获得,更有助于建立具有民主性、互动性、互主体性、激励性、分享性的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社会化,在教师创设的宽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敢说、能说、会说、勇于尝试,培养其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乐观、开朗、积极的良好性格。

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通过各种交往方式与外界环境保持着和谐的关系,求助行为是人际交往中比较常见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一般会在个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时出现,因此,它也是个体解决困境的一种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一)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究中班年龄段学前儿童在园求助行为的起因及教师的处理方式,了解教师应对幼儿求助行为的策略,发现教师处理幼儿求助行为策略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研究选取苏州市沧浪新城幼儿园一个中班班级的幼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客观记录和评价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求助事件和教师的反馈,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将主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收集到的幼儿求助事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幼儿求助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教师反馈的内部机制。结合事件的具体情境,分析幼儿求助背后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如幼儿求助是否是单方面只为吸引教师的注意、是否是活动进行出现问题、是否是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辨析教师的回应行为是否满足幼儿求助的初衷,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起到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询、阅读、分析、整理有关幼儿求助行为研究和教师回应的相关文献,了解教师应对幼儿求助行为的处理方法和基本认知,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建构框架和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陈颖. 谈幼儿“适当求助”的习惯[J]. 当代学前教育,2013(04):39-41.

[2]但菲,冯璐.教师态度与指导方式对幼儿坚持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1:7-13.

[3]戴燕芳. 教师对待幼儿求助行为的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3(09):1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1、第18周(2021年1月6日前),确定选题,指导老师在系统里提交论文题目申报表。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