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中的死亡意向开题报告

 2022-07-31 14:49: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死亡问题作为人世间极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向来活跃于各大领域。哲学领域内,庄子曾经说过:死生,命也。无论生还是死都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人类出生以后就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死亡激起人内心的恐惧、抗拒,但同时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虽说自古以来众多君主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但仔细想想,长生,是否就会给人带来快乐?看着身边亲近的人一个一个离我们而去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做斗争,而这也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死亡”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同时“死亡”也是文学作品的热门话题。

初次解除波德莱尔的作品是在大三的文学导论课上,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集,但是诗集的内容却有悖于当时社会的风俗教化,波德莱尔也因此在诗集出版后不久以“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那到底是什么促使波德莱尔创作风格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又对波德莱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兴趣和求知精神,选定此主题,希望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恶之花》中的死亡意向以作者对于死亡观的转变

拟解决问题:诗人创作风格变化的原因,环境对诗人产生哪些影响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于波德莱尔的翻译及研究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初步研究阶段。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及波德莱尔。1921年,田汉发表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波德莱尔的文学批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其中批评与肯定并举的基调为国内波德莱尔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至40年代,波德莱尔的著作得到翻译与出版,戴望舒、陈敬容等对波德莱尔的主要诗篇展开了积极翻译,同时,曹葆华、张崇文等对海外波德莱尔的研究性文章也给予了关注,并通过翻译发表在相关杂志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首先对本文第一部分《恶之花》中的死亡意向的分析,将采用文本细读法来研究,因为论文本身就是对作品的研究,所以无法离开作品而进行理论空谈,细读作品本身的做法是必要且合适的。细读对象主要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诗人其余有关死亡的作品。然后关于波德莱尔风格变化原因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这一方面我会采用比较研究法来进行研究,波德莱尔在发表《恶之花》之前是已经发表过一些作品的,这些作品内容、描写角度、风格是否与《恶之花》及之后的作品有了变化,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对比文字试图找出作者的所经所想。波德莱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中国受波德莱尔的诗歌影响的就有好几位,如李金发,通过对比波德莱尔作品和受他影响诗人的作品的比较研究,不仅是对波德莱尔死亡主题的挖掘,更是挖掘了死亡主题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意义和人为何要存在问题的探索。

5. 参考文献

Baudelaire devant la critique actuelle

Les fleurs du mal

Tambling2018_ReferenceWorkEntry_CharlesBaudelaireLife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