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余华,男,汉族。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其早期小说主要描写血腥、暴力与死亡,写人性恶,展现黑暗与冷酷的世界。评论界对余华的文学创作由最初的认可和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数年来不断进行的多层次开掘,对余华的研究日渐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余华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先锋文学”潮流,以及后来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学界对余华的研究一度成为一门“显学”。当下对余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
1、对余华小说创作母题的研究
余华作为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文学观念独特,作品独具特色,也经历过重要的转型期,这吸引众多学者开始追寻余华小说创作的文化主题,对余华小说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已经成为余华小说研究的主要标志。学界认为余华早期的作品充满血腥、暴力、杀戮。到了90年代,余华创作风格发生改变,苦难与生存的主题被铺陈出来。吕晓洁在《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一文中认为余华前期的小说在内容上通过揭示人性恶来表达生存的苦难,而这背后隐含的是余华表现苦难的另一个重大主题即暴力,特定环境下人的内在暴力的迸发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生存的残酷,而苦难到来的同时希望也随之到来。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一文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余华的文学生涯进行客观坦诚的评估,提出余华母题的两大基因是“苦难”与“温情”,两者呈现出“二元对立统一”,正是人间温情的缺失激发了对苦难的叙述;紧接着,“乡土情结”与“双料遗忘”(即童年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导致余华母题的变异,从《呼喊》“苦难中的温情”到推崇《活着》“温情地受难”,“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这一点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并未真正实现。昌切、叶李在《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中阐释“苦难”与“救赎”是余华转型后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苦难在转型小说中向两个向度扩展:直指终极的生命悲剧和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救赎也在“对人生活的拯救”和“从人的危机走向人的复活”两方面展开,两大主题话语的出现使得余华在前期小说的基础上迈向新的境界,同时又凸显出其文本在精神品格上的绝对性与超越性。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个体人物的生存困境。在对余华的创作历程、人生阅历进行了解后,以余华“生命”主题的成因为基础,探讨余华笔下的个体人物如何战胜苦难,以及超越苦难后所获得的一种终极的生命关怀。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
1、范读文本法:大量阅读余华的作品,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余华小说,整理其中体现出的创作特征。
4. 参考文献
[1]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96-101.
[2]叶立文.颠覆历史理性——余华小说的启蒙叙事[J].小说评论,2002(4):40-45.
[3]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南方文坛,2001(4):28-39.
5. 工作计划
序号 起讫时间主要工作内容
1 2022.12.1——2022.12.26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2 2022.12.27——2022.2.20 阅读资料。完成资料索引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