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gedy of The painted Veil in the vision of Arthor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叔本华哲学视角下《面纱》的悲剧性解读开题报告

 2022-12-26 22:59: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以毛姆的小说《面纱》为研究对象,从叔本华哲学视角,试图对《面纱》中人物的悲剧性和非正常人物的塑造以及成因进行分析

2. 文献综述

《面纱》是毛姆写于1925年的一部小说,这是他唯一一部以故事情节而非人物为发展契机的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国内陆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香港政府的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

国内对《面纱》的研究多以对《面纱》中的中国化形象探索着手,如马亚军《毛姆的矛盾与偏见彩色的面纱>里的中国形象解读》、汤颖《毛姆的文化霸权思想从东方主义解读彩色的面纱>》、梅玫《毛姆矛盾的中国观解读彩色的面纱>中的中国形象》等;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探索的,如孟祥飞《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李建美《面纱>中女性成长的研究》等;从精神主义角度分析,如谢琼《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面纱>主人公自由之路》、游不佞《论面纱>中凯蒂的自我存在》等。

通过研读,不难发现叔本华非理性意志哲学的内容对毛姆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叔本华用意志取代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的地位,意志是第一性的。他对意志和表象的划分来自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和现象。叔本华的意志是悲剧性的,因此必须通过否定意志来获得自由。在他看来,否定意志的道路有两条,第一是通过艺术。第二是通过禁欲,与印度神秘主义哲学有关。毛姆青年时代起就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现有的研究中《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中都体现出非理性的意志,主要探讨的是人如何受到意志的奴役,因此在痛苦中挣扎。《刀锋》之中艾略特对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热衷,伊莎贝尔对于物质世界的痴迷,索菲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的沉溺,以及《月亮与六便士》中勃朗什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的痴迷,都造成了各自人生中无法挽回的悲剧。他们都对意志进行肯定,成为意志的奴隶。人对意志的追逐产生痛苦,而一旦愿望达到人又会觉得无聊,于是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因此又陷入循环往复的痛苦之中。因为追逐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而在《面纱》中,凯蒂受情欲驱使初次触犯道德底线后,即使在霍乱之地得到了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精神的救赎,但在后期回到香港,仍是无法抵抗自我意志的驱使,她的悲剧性难以克服而避免,故她将个人的救赎和美好期望寄予她的女儿。

当今社会,人常对于自我意志感到迷茫,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叔本华哲学视角下的《面纱》中的人物的悲剧性来帮助年轻人规避陷入痛苦的人生选择。并为探究毛姆作品中非正常人物提供新角度。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4. 工作计划

已经初步成型

5. 难点与创新点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哲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较为新颖,为解读《面纱》提供新视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